美国一纸关税令,让百事可乐成了冤大头:每罐成本多掏12%,对手可口可乐却在家门口偷笑。 这场可乐界的“冰火两重天”天载配资,暴露了跨国巨头们最怕的软肋——供应链一旦押错宝,分分钟被政策“割韭菜”。
百事可乐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。 美国商务部4月宣布对进口饮料浓缩液加征10%关税后,这家百年老字号突然发现,自己精心打造的“爱尔兰避税天堂”,竟成了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根据海关数据,目前美国市场90%的百事可乐浓缩液来自爱尔兰科克郡工厂。 这座1974年为规避欧盟关税而建的基地,每年输送超200万升浓缩液到北美。 但如今,每升加征0.8美元的税费,直接导致百事可乐在美国每罐饮料成本上涨12%。
隔壁的可口可乐却在偷着乐。 他们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总部附近的浓缩液工厂,每天能生产满足全美60%需求的糖浆。 波多黎各圣胡安工厂的产能,更是覆盖了剩余40%市场。 这两地均属美国关税豁免区,让可口可乐完美躲过一劫。
供应链专家算过一笔账:百事可乐现在有三个选择——要么涨价丢掉市场份额,要么咬牙硬扛每年多付3.7亿美元成本,或者花5年时间在美国重建生产线。但无论选哪条路,都够让CEO龙嘉德头疼的。
市场反应来得比想象中更快。最新尼尔森数据显示天载配资,4月最后一周,百事可乐在美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已跌至18.7%,被Dr Pepper以19.3%反超。 而可口可乐依然稳坐39.1%的头把交椅,甚至比去年同期微涨0.4%。
消费者论坛上的吐槽更扎心:“百事涨价我就改喝可口可乐,反正味道差不多”“爱尔兰产的浓缩液? 难怪总觉得气没可口可乐足”。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,可能比关税杀伤力更大。
深扒两家巨头的布局史,会发现这场危机早有预兆。 百事可乐1970年代选择爱尔兰,看中的是当地12.5%的企业所得税率(美国当时高达48%)。 但只顾着省税,却忘了分散风险——现在爱尔兰工厂承担着全球35%的浓缩液供应。
可口可乐的玩法更“鸡贼”。 他们1987年就把波多黎各定为战略要地,这里既是美国属地,又能享受联邦税收优惠。 目前波多黎各工厂每升浓缩液成本比爱尔兰低15%,连瓶装水都是直接引用的当地天然泉水。
资本市场早已用脚投票。 消息公布当天,百事可乐股价暴跌4.3%,市值蒸发87亿美元。 可口可乐却逆势上涨2.1%,创下年内最大单日涨幅。 分析师直言:“这就是全球化和本土化博弈的活教材。 ”
更惨的是,百事可乐还要面对“猪队友”的背刺。 爱尔兰总理瓦拉德卡公开表态:“我们不会为单一企业调整税收政策。 ”这意味着转移生产线势在必行。 内部文件显示,百事已紧急抽调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工程师,计划在得克萨斯州新建浓缩液工厂。
这场关税风波还扯出了更多黑历史。 2018年欧盟对美钢铝征税时,可口可乐就迅速把德国工厂的浓缩液生产转移到了土耳其。 而百事可乐当时忙着收购SodaStream,根本没顾上调整供应链。
消费者的真实选择或许更致命。在TikTok上,标签PepsiCry(百事哭泣)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2亿次,年轻人边喝可口可乐边玩梗:“感谢美国政府帮我戒掉百事”“爱尔兰的眼泪有点咸”。 这种社交传播的杀伤力,可比财报数字直观多了。
不过可口可乐也没法高枕无忧。 知情人士透露,他们的零度系列在中国市场已连续三个季度增长超13%,但美国本土无糖产品增速仅有4%。 健康风潮下,两大巨头其实都在钢丝上跳舞。
眼下的局面就像碳酸饮料里的气泡:百事可乐被政策这根吸管搅得天翻地覆天载配资,可口可乐却能在风暴中心保持平衡。这场持续了128年的可乐战争,胜负关键可能不在配方,而在谁更懂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”。
第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