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戴家57人参加抗战,最终54人殉国倍顺网,仅3人幸存。
一家人几乎全数战死沙场,史称“满门忠烈”。
家门之大,不敌山河破碎戴家原本生活在东北密山,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。
戴万龄靠经商积攒了不小的家业,田产广,人口多,儿孙成行,曾被看作当地最安稳的一门。
他本人在族里辈分高,人称“戴老爷”,不仅有钱,还很有威望。
东北沦陷后,这个家族做出一个决定——把钱花在抗日上,把人送到战场上。
理由只有一个:不能眼看日本人骑在头上。
戴万龄没有说太多大道理,也没做动员报告,只讲了一句:“我们有田,也有枪,能上战场,就别窝着。”
展开剩余90%1932年左右,戴家就开始把自家积蓄和人力用来支持抗联。
他们出人、出粮、出情报,还动员周围亲族一同参战。
这不是一次性的捐赠,而是持续不断地投入。甚至有亲戚曾劝他:“你这样干,子孙断了根。”戴万龄没有反驳,只说:“留个脸面比留后人重要。”
他的七个儿子,几乎同时参战。
有的加入杨靖宇部,有的跟着赵尚志,有的则在密林中担任联络任务。
小辈子侄辈也陆续上山,形成一个罕见的“抗战家族团”。
而戴家的家产,也随着战局的推进,一点点耗尽。
起初,附近村民都以为他们疯了,谁家抗战,能上一个两个就算尽义务,戴家却一窝蜂地往山里跑。
有一年冬天,整个戴家只剩下老人和两个哑巴小孩,村里人问:“你家还剩几个能种地的?”戴家人回答:“不种了,我们守着祖坟就够了。”
戴家不是没想过退路。有人曾提议,把其中几个孩子送到苏联,起码能保下一支血脉,戴万龄没有点头。
他说得很干脆:“戴家要死,就死在这片地上,别想改姓。”
这句话,成了戴家后人代代流传的一句“家训”。只是后人太少,能记住的,也不多。
54人殉国,三人归来战争没给戴家留下喘息机会。1933年至1938年,是抗联最艰苦的阶段。
根据公开记载,戴家一共57人先后参与抗日,最终只有3人活着回来,其余54人,均在不同时期、不同战场牺牲。
最早牺牲的是戴家的四儿子。
他原本是个私塾先生,文化高,脾气温和。
上山后担任文书兼宣传员,常骑着马在村镇之间来回传单。
他被特务盯上后在一次送信途中中弹,当场身亡,尸体被挂在镇口三天。
家里没人敢收倍顺网,最后是一个做鞋的老邻居,用筐把他抬回来的。
随后戴家的二儿子也牺牲。
他是个枪法很准的游击队长,却死在一场突然袭击里。身中三枪,仍坚持掩护队员撤退。
被俘后遭严刑拷打,不招一字。敌人割下他的耳朵,想逼他说出联络点,戴二爷骂到断气。
到1936年,戴家七子中已有五人战死。
戴万龄听到消息后,没有落泪,只让剩下的两个儿子回家吃顿饭。
他们回来的那天,家里摆了五碗空碗,上面盖着青菜叶。
戴万龄说:“菜是给你们哥几个烧的,饭你们得自己挣。”
这顿饭后,两人再次离家。
这一走,又是生死未卜。
戴家的女人也没有闲着。几个媳妇本来照看老人孩子,后来也纷纷加入联络小组。
有人担任向导,有人做饭送情报,还有人藏在伪满机关里做耳目。
戴家有个姑娘,20岁不到,被发现藏匿枪支后被日军活活打死,用绳子勒住喉咙吊在粮仓里三天三夜。
另一个女儿,被日伪抓住后用火烙逼供,她一句话没说,后来咬舌自尽。
到1939年,戴家已被官方列入“特殊目标户”。
只要姓戴,就被追查,哪怕是远房亲戚,都遭骚扰。
村里一些胆小的邻居开始疏远他们,甚至还有人举报。戴家没有停止抵抗。
1940年春,戴万龄的老伴死于饥寒交迫,死时嘴里还念着大儿子的名字。
那年戴万龄已年过六十,腿脚不利索,却依然坚持每月到山上送一次补给。
有人劝他:“老爷子,别折腾了。”他回答:“我不去,他们断顿了会死。”
戴家最小的男丁,戴家七子中的小七,在1942年一次冬季伏击中牺牲。
他才17岁,手里还拿着母亲做的小布包,里面有一张写着“活着回来”的纸条。
他没能活着回来。
等到抗战胜利,整整八年,戴家从57人参与,到只剩3人,两个是战场重伤后撤离的,一个是流落苏联幸存的幼孙,战后辗转回国。
这3人回到故土时,老屋已塌,族谱被烧。
家族之外,还有另一座“血碑”戴家的事迹,最早在地方老百姓口中流传,没有碑文,也没有报纸。
很多年后,有幸存的老游击队员回忆起他们时,说了一句:“戴家不是一家,是一支军。”
东北抗联战斗条件极其恶劣。天寒地冻,弹尽粮绝,缺衣少药。
他们不是正规军,常年藏身深山林海,衣服补丁摞补丁,靴子一穿几年。
戴家那些儿子,就是在这种环境里一个个熬到牺牲的。
抗联战士最怕的不是枪林弹雨,而是背叛与饥饿。
有人饿死在雪地,有人被同村人出卖,还有人活捉后遭剁指、剜眼、灌水银。
戴家四个女儿,三个牺牲在非战斗状态,唯一幸存的那个,战后说:“他们没死在战场,是死在骨头最硬的时刻。”
日本宪兵曾悬赏捉拿戴家族人,“一人一命,重赏百元”。
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,日本人始终没能“端掉”戴家的抗联小组。
也因为这事,当地有了个说法:“戴姓人,杀不绝,抓不光。”
戴家从未留下详尽名册。
没有豪言壮语,也没有墓志铭。他们什么都没留下,却成了当地人心里最硬的骨头。
活在东北的风里雪里抗战胜利多年后,戴家的事迹逐渐被历史挖掘。
地方文史部门开始整理抗联口述档案,有人提议专门写一部“戴氏家族抗战录”。
但始终没有系统资料,很多记忆只能靠碎片拼接。
他们不是名将,不属于任何官方部队。
也没有完整建制、番号、徽章。
但他们完成了最艰难的一种战争方式——用一家人的牺牲,把一个村、一个山头、一个路线守了下来。
后来的历史学者给出评价:“戴家,是中国东北抗战史上,唯一有确切口述证明的‘全家抗战团’。”
在新时代纪念馆展出抗联文物时,戴家只出现在一个小角落。
有人质疑,这样一个贡献巨大的家族,为何不广泛宣传?
也有人说,也许他们不需要宣传。
他们已经用血写下了自己的存在方式。
戴家的存活后人并不多,晚辈多已改姓、外迁。
他们有的生活在黑龙江边境,有的去了内蒙古。
有人想回去看看祖宅,却已找不到位置。老宅地界上盖了新房,连老井也填平了。
东北的风很硬,雪也不软倍顺网,有些名字,没被风雪埋掉。
参考资料: 《戴万龄家族的故事:东北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页》 · 澎湃新闻 · 2024-09-03 《他们用全家人,换来东北一个游击战场的存续》 · 共青团中央 · 2025-09-03 《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纪念东北抗联英雄戴家》 · 中华英烈网 · 2025-08-29 《铭记·东北抗联精神不死》 ·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· 2025-08-22发布于:河南省第一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